为深化地理与旅游专业知识应用,提升学生跨区域、跨文化野外实习实践能力,拓宽国际学术视野,7月6日至17日,我院组织本研学生(含中外合作办学的MTM及MPPM专业研究生)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开展了为期12天的落基山地理与旅游野外实习,我院伍铁牛副教授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熊丽娜、郭田、张雯、Jordan Sowell、Sarah Walker、Andrew、Jossie等多位老师全程随队指导。

一、专题研讨:筑牢专业基础,架起跨文化桥梁
实习首周,CSU的教师团队围绕“自然保护与人文互动”主题,设计了系列专题学习模块,将理论知识与实地场景深度融合。“破冰行动”专题中,在简单介绍参会人员、实习项目的日程安排后,郭田将学生们分为5组,让各组分头到Ecosystem, People, Developing, Planning, Management5个主题词的问题板前,围绕相关主题词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并写下想法。郭田肯定了学生们的开阔思维,并强调在实习考察中,同学们需要结合野营、国家公园、城市公园等不同生态系统和游憩空间实际仔细考察和不断思考的这5个维度。这一活动设计既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唤醒在课堂中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也为本次实习考察提出了一条明确的主线。







在“跨文化环境交流”专题中,郭田通过模拟野外团队协作场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通过讨论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并实践在资源分配中如何平衡个人意见与集体决策,在紧急情况应对中如何用简洁语言传递关键信息等;Jordan Sowell则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将“户外休闲场景表达”融入其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熟练运用“地形辨识”“户外活动”等专业术语,为后续野外实习实践奠定了沟通基础。
在“学术前沿分享”专题中,Sarah Walker教授给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Introduction to Nature as a Health and Wellbeing Tool。她在介绍自然对人类心理影响的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脑电图这一研究工具及其在研究不同自然景象对被试者脑电波、心跳等方面影响中的应用。Sarah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进行详细展示,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带学生们到室外的林下草坪,调动五种感官仔细感知自然,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自然旅游对人类身心的独特价值。


二、野外实训:探索自然奥秘,建立具身化认知
野外实训是本次项目的核心环节。根据CSU教授团队设计的梯度训练方案,学生分为两组开展实训,通过荒野生存、地貌考察、专项徒步等任务,将地理学、生态学、旅游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一)荒野生存营:用“无痕化”原则对话自然
为期3天的荒野生存训练堪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两组学生分不同时间出发,学习并实践野营背包打包、防熊密封罐使用以及“无痕化”原则要求、野外生存技能等,坐车两小时到达CSU野外学校停车场后,各自背负15公斤装备徒步5公里抵达营地。学生们跟随营地跟随教练Andrew和Jossie学习扎帐篷等各种实用生存技能,包括用过滤壶将可能含有贾第虫等病原体的山泉水转化为饮用水,为了实现“无痕如厕”,学习使用专用降解袋收集排泄物,密封后与其他垃圾一同背下山。




第二天师生们完成了10公里的徒步登顶任务,到达海拔3400余米的高峰。途中,学生们在伍铁牛老师的指引和讲解下,近距离认识、接触到了垂直变化的生态系统和典型的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U型谷、悬谷和布满擦痕的羊背石,具象感受了生物风化作用的威力。学生们感叹道:“当亲手触摸羊背石的擦痕时,数万年前冰川运动的力量仿佛顺着指尖传来,这种‘具身认知’是任何教材都替代不了的。”





在没有手机信号干扰的夜晚,学生们在教练带领下辨识北斗七星,聆听夜鸟啼鸣,融入自然交响,这是“5D电影无法模拟的山间的风、土壤的气味,相机拍不出的冰斗岩壁上光影的流动”。



(二)州公园考察:学“多样化”方式利用自然
Lory州立公园的Arthur's Rock徒步是另一场“专业试炼”。经过前半段的连续上坡土路,后半段的乱石嶙峋陡坡艰难行走2.7公里到达山顶,开阔的视野让所有疲惫烟消云散。站在淡粉色花岗岩山上,向东看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山前大平原,柯林斯堡的城市轮廓与周边的农田相间铺陈,近处可俯瞰三列南北向延伸的红层单面山及其间的马齿水库,山腰向下是洪积扇,向西则是落基山的层峦叠嶂;一幅完整的地貌形态组合图。沿途,龚箭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州公园的“多元游憩系统”,当徒步道、山地自行车道、骑马道重叠时,要严格遵循“优先权规则”——骑马者优先于骑行者,骑行者优先于徒步者,因为马匹受惊后反应更剧烈,自行车制动距离更长,这种规则本质是为了降低风险。





(三)国家公园考察:学“多功能”方式利用自然
7月15日,实习队乘大巴抵达落基山国家公园,首先探访了熊湖。湖畔景致随步移而变幻,湖水蓝绿交织,周边斜坡上,“马刀树”因土屑蠕动而呈现主干与地面的独特夹角,成为生物适应地貌的直观样本。随后,登顶参观了公园内全美海拔最高的Alpine游客中心。沿途,学生们体验了山地景观从森林到高山草甸、苔原的垂直变化,还多次遇见正在转移的野生鹿群。








下山途中,伍铁牛老师给大家讲解了U型谷、多级冰斗及其成因,并结合现场实际教授了冰川地貌的识别方法。在山脚下公园东入口处的Estes Park旅游小镇,实习队开展了人文调研,师生们漫步于石板街道,观察建筑沿山麓高低错落布局,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方式,体会配套齐全又“低影响”的开发模式,感受特色风土人情。






三、城市研学:寻访文明脉络,拓展“人文化”视野
城市与文化考察环节,将实习视角从自然延伸至“人与自然互动”的人文维度。通过柯林斯堡城市空间、公园系统、产业场景的深度探访,学生们对比中美城市发展逻辑,从专业视角思考跨文化交流。
(一)骑行与公园:体验“以人为本”的游憩空间
从CSU校园到Spring Canyon公园的15公里骑行,是感受城市游憩系统的绝佳方式。专用骑行道贯穿树林、草坪与溪流,沿途设有隧道、天桥规避机动车干扰,实现“无缝衔接”。



Spring Canyon公园的考察聚焦“城市公园的多功能设计”。该公园由土地与水资源保护基金资助,虽无明确边界,却通过功能分区实现有序利用与管理。郭田布置的“公园观察任务”让学生们化身研究者,记录凉亭、草坪、狗公园、网球场、停车场等不同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其使用者数量、特征,分析“无围墙”设计如何增强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度。


(二)漫步与老城:领略“在地传承”的城市更新
柯林斯堡老城区的考察揭开了“大学城的生长密码”。在Fort Collins历史街区,学生们通过建筑年代考证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的红砖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20世纪的百货大楼转型为社区中心,这种“渐进式更新”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新功能。学生们感叹道,“这与‘绅士化’现象不同,老城区没有因商业化而驱逐原住民,反而通过业态混合,维持了活力与烟火气”。


在1991年建立于柯林斯堡的精酿啤酒厂New Belgium Brewing,学生们看到了“特色产业”与地方的连接、与员工的共创、与环境的友好、与旅游的融合。该厂将厂房参观、啤酒品尝、各种活动参与等组合在一起,带给游客别样体验;此外,公司通过减少酿酒用水、“废水零排放”、减少各个环节碳排放、绿色建筑、装饰利旧、鼓励员工骑行上班登方式,努力实现改善地方人居环境、促进环境友好的目标。

(三)欣赏与艺术:接触“功能集成”的文旅融合
在丹佛,张雯带领师生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多样,有梵高、莫奈等许多画家的名作。馆内展陈注重跨文化对话与体验创新,通过印第安文化、印象派艺术及亚洲美学等多元主题的并置,结合互动装置与数字化手段,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叙事。教育项目则以工作坊、专题导览等形式,深化观众对艺术与文化的理解。学生们表示,通过参观直观感受到了博物馆如何通过功能整合与体验设计,将艺术资源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文化资本。






四、总结汇报:跨越山海的收获,连接未来的桥梁
7月16日,自然资源人文系的主任Tara Teel教授以及所有参与实习设计、准备、指导的老师们在华纳自然资源学院402室欢聚一堂,实习小组进行总结汇报。四个小组分别聚焦“冰川作用及其地貌证据”“柯林斯堡游憩体验中的人—地关系”“野外实习体验与感受”“中美保护区分类体系的比较”等主题进行了PPT汇报、视频展示。
汇报结束后,Teel教授为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做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两校之间多年的合作以及这个暑期实习项目。在礼物交流环节,学生们给到场的老师们、教练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最后,副院长谢双玉教授代表学院对所有为合作办学项目、为暑期野外实习项目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老师们表达了衷心感谢,也对参与实习的学生们顺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表示祝贺和感谢,并希望他们让这次实习所见、所闻、所感、所获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
野外实习是地理与旅游专业的“必修课”,而跨区域、跨文化的国际野外实习让这门课有了更广阔的坐标系。











通讯员:蔡仁润 臧永梅婷
编辑:刘新星
审核:谢双玉 伍铁牛